中國四大古橋之一:廣濟橋
一、廣濟橋:
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東興北路
二、廣濟橋(潮州廣濟橋)
中國多處地方都有名為“廣濟橋”的橋樑建築,其中廣東省潮州市廣濟橋最為著名。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,位於潮州市東門外,在韓江之上,古為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樑。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。與趙州橋、洛陽橋、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,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浮橋。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,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,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。
三、簡介:
廣濟橋,在潮州城東門外,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,東臨筆架山,西接東門鬧市,南眺鳳凰洲,北仰金城山,景色壯麗迷人。
廣濟橋以其“十八梭船二十四洲”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、洛陽橋、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,曾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”。
四、歷史:
廣濟橋,俗稱湘子橋,宋乾道七年(1171年)太守曾汪創建,初為浮橋,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“康濟橋”。淳熙元年間(1174年)浮橋被洪水衝垮,太守常煒重修之,並創傑閣於西岸,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,至紹熙元年(1194年)曆五十四年間,朱江、王正功、丁允元、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,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。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(1189年)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、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“丁公橋”。紹熙五年(1194年),太守沈宗禹“皤石東岸”,築“蓋秀亭”,並稱東橋為‘濟川橋’,接著,太守陳宏規、林驃、林會相繼增築,至開禧二年(1206年)歷時十二年,建成橋墩十三座。東西橋建起來後,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,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。
宋末至元代,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,明宣德十年(1435年),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“迭石重修”,竣工後“西岸為十墩九洞,計長四十九丈五尺;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,計長八十六文;中空二十七丈三尺,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”,並於橋上“立亭屋百二十六間”,更名為“廣濟橋”。
正德八年(1513年),知府譚綸又增一墩,減浮船六隻,遂成“十八梭船二十四洲”的獨特風格。
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,並鑄造牲牛二隻,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,意在“鎮橋禦水”。道光二十二年門(1842年)洪水,東墩鐵牛墜入江中。
故有民謠:“潮州湘橋好風流,十八梭船二十四洲,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,二隻鉎牛一隻溜”。
該橋集梁橋、拱橋、浮橋於一體,是我國橋樑史上的孤例。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臺樓閣,還有2只鐵牛分東西鎮水,兼作經商店鋪,故有“廿四樓臺廿四樣”、“一裡長橋一裡市”之美稱。此橋歷經400多年風雨後,橋上的樓臺已不復存在,2只鐵牛亦只剩下1只。1958年改中段浮橋為鋼樑橋,全面加固維修。1989年下游一公里處新建了韓江大橋,為保護修復這一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提供了重要前提。
五、特點:
潮州城內有全國著名的牌坊街,而一起與潮州城聞名的廣濟橋上也有很多牌坊,是牌坊街之外又一處文化景點的地方。
六、在現代船隻的大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,廣濟橋下面的涵洞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制約著韓江河運的能力。
廣濟橋又是現存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。
留言列表